2025年9月25日,证监会官网IPO辅导公示系统显示,江西昌兴航空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向江西证监局提交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昌兴航空成立于2010年,主营业务为航空复合材料模具设计制造、航空工装工具设计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等。公司核心产品包括航空航天零部件和航空制造工艺装备,其在复合材料工艺装备及零部件加工制造领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025年9月24日,传感器研发商率为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本轮融资由两江资本、广凡资本及魏桥创业集团联合领投,具体融资金额未披露。
率为科技成立于2021年2月3日,是一家专注于光电传感测量、导航控制以及智能控制系统等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等军用领域,致力于为国防工业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解决方案。自成立以来,率为科技凭借其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应用前景,迅速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9月18日,上工申贝控股子公司上工飞人通用航空(威海)有限公司(“上工飞人”)与威海光威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光威新材料”)投资合作签约仪式在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高区”)高新大厦举行。双方将在威海高区注册成立一家以民用航空器零部件为主业的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上工飞人出资6,000万元,持股75%,光威新材料出资2,000万元,持股25%。合资公司将专注于轻型飞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件以及周边产品的研发、制造与销售,旨在充分发挥双方技术协同与产业资源优势,提升航空复材零部件工艺水平,显著降低国产航空零部件的制造成本。
近日,随着3.5亿元外部股权投资资金全部到位,西安宏臻航天增材技术有限公司首轮股权融资工作实现完美收官。宏臻公司成立于2023年11月,是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整合增材制造资源注册设立的独资公司。独立运营首年,宏臻公司即实现营业收入1.4亿元,年交付产品万余件。
西安空天机电智能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激光熔池形貌监控系统,基于3kHz高频数据采集与滤波技术,结合智能图像处理算法,可高效定位并提取熔池特征,动态清晰展示打印过程中熔池几何参数的变化,为实时质量管控提供核心数据支持。
近日,广东震东智飞科技有限公司重磅发布全球首款吨级重载纵列双桨式eVTOL——天鲲DY6,以颠覆性构型与强悍性能,为工业级无人机领域树立全新标杆。DY6借鉴CH–47“支奴干”直升机的纵列双桨布局,前后双桨协同提供升力与推力,在8.3米长的机身中融入了超过70%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主体结构更采用航空铝合金铆接与钛合金加强框架,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显著提升结构疲劳寿命,适频次高频任务需求。
6. 国内首台!Ameco RCTS-4000测试系统落地,破解航电维修卡脖子难题
近日,国内除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外首台综合航电测试系统——RCTS-4000在Ameco附件/起落架大修产品事业部(以下简称“OD”)圆满完成验收。这一关键设备的投用,不仅填补了国内民航在新型机载无线电附件自主维修测试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Ameco在无线电附件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中迈出里程碑式一步,为我国民航MRO行业突破国际技术壁垒、提升自主维修能力注入强劲动力。
Ameco OD自2023年起便启动了RCTS-4000测试系统引进项目。该系统堪称航电测试领域的全能平台——既全面承接上一代ITS-701电子附件测试系统与RFT-1000无线电附件测试系统的核心能力,实现技术迭代无缝衔接;又可覆盖波音B737Max、B777X、B787,空客A350、A320Neo及商飞C919等新一代机型的机载电子、通信导航附件测试需求,为未来10-15年民航新机型维修保障提前布局。
7. 法国赛峰集团新安装3台俐陶智陶瓷3D打印机,成功突破下一代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制造难
为了制造出下一代发动机的涡轮叶片,法国赛峰历经数年研发,使用俐陶智(Lithoz)公司的陶瓷3D打印技术来制造高复杂度的陶瓷型芯,用于铸造涡轮叶片,最终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赛峰飞机发动机公司(Safran Aircraft Engines)已从俐陶智公司采购三台CeraFab System S65打印机,用于量产下一代飞机发动机的铸造零件。这些CeraFab打印机已安装在赛峰飞机发动机公司位于巴黎附近的场地。俐陶智的超精密光固化成型(LCM)打印机作为核心技术,能够实现高复杂度铸造型芯的工业化生产,而这类型芯可满足下一代飞机发动机的冷却需求。
8. Counterpoint发布关于复合材料在未来飞机中的作用的白皮书
航空航天市场研究咨询公司Counterpoint Market Intelligence(英国切斯特福德)最近发布了一份题为“复合材料在下一代飞机设计中的关键作用”的白皮书。这份深入的报告探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如何通过实现长而薄的机翼、更轻的机身和显著节省燃料来改变航空航天业。Counterpoint 与 Hexcel Corp.(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合作撰写了这篇文章。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预测,到2050年,航空旅行预计将每年增长约4%。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或替代推进技术等创新可以帮助该行业实现净零排放。然而,供应链发展带来的高成本和技术的漫长时间可能会给该行业带来挑战。因此,首先使用现有技术减少燃料消耗量是关键的一步。
近日,港机集团(HAECO)与空中客车服务公司Satair达成共识,签署一项新协议,扩大消耗性零部件供应范围,特别是为HAECO旗下所有运营公司提供空中客车标准零部件。
此项战略协议的扩展,是建立在HAECO与Satair之间深厚互信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透过将空中客车标准零部件纳入供应范围,该协议确保供应链更加精简可靠,使HAECO得以持续稳定地获取消耗性零部件。此次更广泛的合作将进一步降低行政和物料管理成本及降低AOG风险,并提高运营效率。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与非营利性组织MITRE联合推出航空航天语言理解评估(ALUE)基准,用于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在航空航天任务中的性能。ALUE支持开源及专业领域模型、自定义数据集、用户提示和多种量化指标,有助于检测模型潜在风险与局限,包括偏差和幻觉问题。该基准旨在建立航空专业术语库,提升国家空域系统的安全性与效率。未来,ALUE将扩展至复杂任务,如解析图表数据及查阅飞行手册以确定飞行参数。
11. 美空军选择雷神和Shield AI公司为“协同作战飞机”提供自主控制系统
据aviationweek网站9月24日消息,美空军选择雷神和Shield AI公司为首批两架“协同作战飞机”(CCA)提供自主控制能力。此举标志着美空军在CCA自主能力领域首次明确了两型主力机体对应的自主系统供应商。其中,雷神公司将为通用原子公司YFQ-42A无人机提供自主飞行软件系统,保障系统成熟度与可靠性;Shield AI为安杜里尔公司YFQ-44A提供同类能力,推动创新与突破。
在新机研发过程中,试飞员既要精准达成试验点,又要满足紧张的项目进度,二者常因复杂试验条件需要重复试验而相互冲突,进而增加项目时间和成本。为应对这一挑战,波音工程师与试飞员合作开发一套新的驾驶舱显示器VERA(视觉增强渲染应用),以增强试飞员的态势感知并加快首次完成目标试验的速度。VERA将采集的机载试飞数据显示在现有主飞行显示器上。波音民机集团(BCA)希望第1版VERA系列能将首次试验成功率从当前的70%提高到85%,并期望在未来能提高到98%。
据英国体素要闻网站2025年9月16日报道,在美海军支持下,美国大熊座公司(Ursa Major)近日在科罗拉多州韦尔德县正式启动占地400英亩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建设,以增强该公司设计、制造、测试与认证大型3D打印固体火箭发动机系统的能力,支持美国国家及导弹防御优先事项。该基地专为安全的全尺寸静态点火及未来跌落、高温存储等认证测试设计,在无需重新配置工装的情况下,可验证采用公司“Lynx”制造工艺生产的直径2至22英寸多种发动机,加速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生产进程。新设施是该公司在提供可扩展、灵活且适应威胁环境变化的合格固体火箭发动机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2025年10月6日,南极熊获悉,美国印第安纳州陆军国民警卫队完成了一项开创性技术成果:在UH-60“黑鹰”直升机上成功演示了3D打印操作。这是军事创新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彰显出美国国防部门向增材制造技术转型的趋势。此次演示使用的是由克雷托尔公司(Craitor Inc.)研发的FieldFab远征型3D打印机,该打印机专为应对空中湍流、温度不稳定及飞行过程中的物理应力等复杂环境设计。在任务执行期间,当直升机进行战术机动时,这套3D打印系统成功制造出了无人机系统(UAS)所需的零部件。快速评估原型技术就绪度特遣部队指挥官Matthew Limeberry中校表示:”此次成果仅是一个开端。我们正致力于将具有潜力的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士兵手中,空中3D打印这类创新技术有望重新定义作战保障的可能性边界。此次试验的成功,也证明了商用技术可快速适配国防需求,为美军带来更高水平的作战灵活性。”
15. 澳大利亚生产出首台3D打印双金属火箭推进器,使用尼康SLM280金属打印机制造
2025年10月7日,南极熊获悉,澳大利亚在自主航天制造能力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成功利用多材料增材制造技术生产出国内首台双金属火箭推进器。这款推进器由太空机器公司(SMC)研发,并在澳大利亚国家科学研究机构CSIRO的Lab22实验室使用尼康SLMSolution SLM280 2MA 3D金属打印机制造。推进器的开发由iLAuNCHTrailblazer项目资助,将为Space Machine公司的Optimus Viper航天器提供动力。Optimus Viper是澳大利亚制造的航天器,用于在轨检查、维修和后勤保障。这项创新技术利用多材料激光粉末床熔合(LPBF)技术,在一次打印中融合了两种高性能金属——高强度钢作为外壳,用于提高结构强度;铜合金则用于提高导热性。这种组合使推进器能够承受极端高温,同时保持轻量化和坚固耐用,这种设计在传统的单金属火箭推进系统中并不常见。
2025年7月下旬,专门从事复合材料、瓶坯和型材的家族企业MaruHachi Corp.宣布,其提案“利用DX技术的低成本热塑性CFRP大型储罐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进步”已被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宇宙战略基金计划选中。该项目旨在建立使用轻质、低成本的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CFRTP)制造火箭推进燃料箱的基础技术,这与传统的金属材料不同。这项创新将通过与东京大学和金泽工业大学/创新复合中心(ICC)的产学合作来解决。
17. Beehive公司以增材制造技术革新航空发动机研发流程,将数年开发周期压缩至数月
美国Beehive Industries公司日前宣布,其用于无人机的Frenzy™发动机在开发和测试中取得重大进展。在获得美国空军1246万美元合同后,该公司凭借创新的增材制造技术,仅用五个月就完成了从生产要求确定到首台发动机测试的流程,并实现每六周测试一台新发动机的节奏,在六个月内成功测试了四台发动机,将传统上需数年的开发周期压缩至数月。这些发动机在性能、油耗和耐久性测试中均达到或超过所有产品要求,累计运行超过20小时。这一突破标志着增材制造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航空航天推进系统的研发范式,为无人机提供了成本更低、交付更快的高性能推进解决方案,预计将于2026年初进入飞行测试阶段。
2025年9月12日,美国赫氏公司与海珀康普工程公司合作开发出一款IV型复合材料缠绕压力容器(COPV),展现出绝佳的爆破压力性能和可靠性,能够满足航空航天领域苛刻的环境需求。该容器采用赫氏公司的高性能HexTow IM11-R/12K碳纤维制造,其独特之处在于以完全包覆连续碳纤维的聚合物作内衬,相较于金属压力容器,重量更轻、耐腐蚀性更强,可在严苛环境中有效储存氢气、氦气和氮气等气体。双方在设计上使容器在纤维缠绕过程中具备高可加工性,能近乎完美地转化纤维机械性能。目前,双方正推进认证,目标是打造开放创新市场,将应用拓展至航空航天以外领域。
2025年9月12日,英国防务公司巴布科克国际集团与材料回收公司Uplift360签署合作合同。双方将聚焦台风战机复合材料回收,探索分解再利用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尝试推广至其他武器平台。Uplift360是一家专注于碳纤维和芳纶纤维回收创新的清洁技术企业,于2021年成立,总部位于卢森堡和英国布里斯托尔,获英国国防和安全加速器(DASA)机构资助。该公司凭借突破性的室温化学技术可从报废废料中回收任务级复合材料,帮助国防和制造业合作伙伴减少浪费、保障供应链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9月24日,美国诺格公司将着手启动机载“棱镜”(Prism)人工智能自主飞行系统的飞行测试。按照计划,该公司将使用“先锋”(Vanguard)喷气机作为开放式架构测试平台,验证“棱镜”系统在真实飞行条件下的自主性能。此次作为作为美国防部“信标”(Beacon)项目的一部分,旨在将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到未来战机系统簇中,加速自主系统在导航、任务规划和多机协同作战等领域的成熟。目前,该项目初始阶段将有包括Applied Intuition和Shield AI在内的六家科技公司参与,测试活动预计将持续到2026年。
来源:复材应用技术、亿欧网、两机动力控制、南极熊3D打印、创投日报、全球地球技术、环球航空资讯、国防制造、Galleon民航资讯、flightglobal、compositesworld、businesswir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